生态环境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封面新闻记者卢荡:昭通畅通爱上昭通这次来昭通,让我深有感触,深受感动。
会议审议了《昭通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送审稿)》《昭通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方案(送审稿)》。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不断提升工会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
会议强调,全市各级党委(党组)要对标对表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紧扣主题主线,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高效的执行推进重点任务落实,确保主题教育抓出质量、抓出实效。要加强队伍建设,打造模范机关。听取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党组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情况汇报。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主动对标对表,认真抓好行动计划的落实,奋力开创我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全省党委和政府秘书长会议精神,要求要深入学习领会,提高政治站位。
要举一反三补齐工作短板,常态长效加强跟踪问效,确保各项工作高标准落实。要狠抓工作落实,加强协同配合,落细落实各项目标任务。砚池街道办事处主任熊娟介绍,3年前,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搬迁群众集中搬入卯家湾安置区城市社区生活。
15年前儿子意外去世,儿媳远走他乡,抚养两个年幼孙女的重担落在了杜培明和老伴的肩上。精细化服务让搬迁群众的生活更美好。技能劳动力占比不足10%,未使用过电梯的群众接近80%,超过78%的矛盾纠纷涉及跨县、跨乡镇,脱贫群众增收难、社区生活融入难、矛盾纠纷化解难成为亟待解决的三大难题。去年9月,两个孙女分别考上大专和高中,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得老两口喘不过气来。
经过3个月持续监测,杜培明家庭转为绿色普通户纳入常规管理。10月26日,云南省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组走进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悬挂在安置区高楼外墙上的红色大字标语立即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景新社区通过红黄绿识别机制,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50元的杜培明家庭4人标记为红色特殊困难户,采取申请低保、推荐就业、爱心资助等措施进行帮扶。安置区幸福广场上,绿植葱茏,景色宜人,不时可见老年人悠闲漫步的身影。广场南侧的党群服务中心,除了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还布局了乡愁文化馆、文化活动室、云上乡愁书院等功能区,极大地丰富了服务群众的形式和内涵精细化服务让搬迁群众的生活更美好。
10月26日,云南省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组走进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悬挂在安置区高楼外墙上的红色大字标语立即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行走在安置区,只见高楼林立、道路宽阔,学校、医院、文化广场、健身设施、公交车站台、党群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搬出偏远大山的安置区群众过上了新生活。现年70岁的和悦社区搬迁群众邹文昌说起现在的生活,面露笑容。经过3个月持续监测,杜培明家庭转为绿色普通户纳入常规管理。
公交车开进卯家湾安置区现年64岁的杜培明是安置区景新社区的搬迁群众。为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鲁甸县砚池街道党工委坚持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理念,探索红黄绿社区治理机制,线上以砚池新城App智慧平台为载体,线下以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聚焦识别、帮扶、治理、增收四个关键,建立红黄绿分类管理四项机制,推动易迁后扶管理服务精细化、链条化,让搬迁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去年9月,两个孙女分别考上大专和高中,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得老两口喘不过气来。砚池街道办事处主任熊娟介绍,通过实行红黄绿分类管理,采取劳动力转移就业、两园两基地促进就业、政策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安置区被标记为红色的特殊困难户群众从1845人下降到260人,黄色风险户群众从5166人下降到995人,绿色普通户群众从32095人上升到37851人。
技能劳动力占比不足10%,未使用过电梯的群众接近80%,超过78%的矛盾纠纷涉及跨县、跨乡镇,脱贫群众增收难、社区生活融入难、矛盾纠纷化解难成为亟待解决的三大难题。广场南侧的党群服务中心,除了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还布局了乡愁文化馆、文化活动室、云上乡愁书院等功能区,极大地丰富了服务群众的形式和内涵。云上乡愁书院我们老年人茶余饭后都喜欢来广场上走走,到服务中心的棋牌室娱乐,安置区的生活很幸福。卯家湾安置区位于鲁甸县城北部新区,是全国跨县安置脱贫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承接了昭通市5个县的搬迁群众9100户39106人,其中脱贫户有8346户35858人。安置区幸福广场上,绿植葱茏,景色宜人,不时可见老年人悠闲漫步的身影。景新社区通过红黄绿识别机制,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50元的杜培明家庭4人标记为红色特殊困难户,采取申请低保、推荐就业、爱心资助等措施进行帮扶。
3年来,安置区搬迁群众的摩托车保有量从1256辆增加到5373辆,汽车保有量从375辆增加到3886辆,搬迁群众家庭收入持续增加,生活越过越幸福。10月25日云南省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组走进全国跨县安置脱贫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昭通卯家湾11月2日《云南日报》要闻2版刊发《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探索红黄绿社区治理机制——精细化服务让群众生活更美好》的新闻对卯家湾易迁后扶及搬迁群众新生活进行了深入报道文章指出卯家湾安置区承接了昭通市5个县的搬迁群众9100户39106人在市、县、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之下通过实行红黄绿分类管理采取劳动力转移就业两园两基地促进就业政策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搬迁群众家庭收入持续增加生活越过越幸福全文如下↓↓↓搬出大山天地宽,幸福家园卯家湾。
15年前儿子意外去世,儿媳远走他乡,抚养两个年幼孙女的重担落在了杜培明和老伴的肩上。砚池街道办事处主任熊娟介绍,3年前,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搬迁群众集中搬入卯家湾安置区城市社区生活
今年白芨市场价格较好,合作社已经与楚雄一家中药材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曾德高是鲁甸县水磨镇新棚村纳黑租村民小组村民,曾在家种植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由于收入难以维持生活,他便前往广东等地打工。
曾德高(左)望着丰收在望的白芨,满脸喜悦。鲁甸县水磨镇返乡农民工曾德高大胆探索,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发展中药材白芨种植,开辟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曾德高毅然放弃打工,选择回乡种植白芨。白芨,又名紫兰、苞舌兰、连及草,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喜温暖、阴湿的环境。
望着即将收获的白芨,曾德高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种植初期,虽然经验不足,管理技术跟不上,但三年后白芨迎来第一次丰收,不错的收入坚定了他扩大发展白芨种植的决心:我拿5亩地来搞白芨种植试验,虽然技术管理不到位,但最后卖了17万元左右,种植白芨相比种植其他农作物效益要好得多,所以我现在全身心地来发展白芨产业。
鲁甸县水磨镇土地资源广阔、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人力资源较多,种植发展中药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白芨种出来根本不愁销路,今年预计40亩的白芨产量能达到60吨,产值在130万元左右。
近年来,水磨镇党委、政府立足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外出返乡科技能人探索发展中药材产业,带领群众增加收入,同时,也吸引了一批能人前来水磨镇投资兴业发展中药材产业。谈起发展白芨种植,曾德高信心十足。
2018年,经朋友介绍和实地考察白芨种植,发现白芨的市场前景好,收益高。2020年,曾德高成立了新棚村地道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15户农户流转130亩土地,进一步扩大白芨种植规模。截至目前,水磨镇已种植白芨、金银花、党参、雪菊、黄芪、重楼、川乌、草乌等18个品种的中药材,全镇特色产业发展逐步走上了多元化、规模化、科技化、组织化的道路。水磨镇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白芨的生长。
通讯员:锁 柱 马祥刚 马文升 文/图。据曾德高介绍,白芨种植需要移栽、打药、施肥、除草等多道工序,每天需要10—13人在基地务工,按照用工需求支付务工人员每人每天80元工资计算,合作社每年需要支付工资24万元。
下一步,曾德高计划继续扩大白芨种植规模,计划5年内发展白芨种植500亩左右,力争实现产值超千万元。其中,40余亩的白芨即将进入采挖期,他满怀期待。
味苦、甘、涩,微寒,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除了药用也可用于化妆品、工业制胶、食品行业以及园林观赏,适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好李燕用善良和孝心为家庭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受到了邻里亲戚的交口称赞,也为当地村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